2021年11月5日19:00,内蒙古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开展了一期社会工作专业线上讲座活动,由乔婷婷老师主持,共有148人聆听讲座,内蒙古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蒙古生命关怀协会秘书长、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务社工部/医联体办公室主任陆俪平受邀参加,并为师生们带来一场以“内蒙古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与实践”为主题的精彩讲座,陆主任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以及内蒙古地区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路径探索四个层面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行了解读,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医务社会工作远大的发展前景,内心备受鼓舞,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认同度。
首先,陆主任从宏观角度,即国家层面如何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进行了讲解,医务社会工作起源于1921年,期间经历了1950—1978年中断期、1979—2008年重建期、2009年至今随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断增多,医务社会工作进入了发展期,2006年至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领社会工作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其次,从中观角度,解读了地区层面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些举措。医务社会工作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当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助推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联合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等16部门和单位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实施意见》,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同时,2018年成立了自治区级专业委员会—内蒙古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管理专业委员会,共有委员321名、委员单位163个,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主委单位的带领下,全区32家委员单位成立医务社工部门并开展相关工作,45家委员单位虽未正式成立医务社工部门,但相关工作也由党办、院办、医务科、科教科等部门承担并开展。通过专委会的推动,搭建了交流学习平台、建立了盟市级专委会、推动出台地方政策、号召开展了社工知识宣传健康宣教等专业活动,在疫情期间,医务社工专委会组织开展了“心手相连 共同制‘罩’”线上社区小组系列活动,自制爱心口罩3000余枚,解决754名社区人员的防护问题;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建立线上心理减压群,并邀请明星参与云上抗“疫”;携手养老机构为援鄂英雄的家人免费提供养老助老服务。内蒙古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在政府及专委会的带领下,实务内容在不断丰富创新,专业发展更进一步。
再次,从微观角度,阐述了医院层面在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开展了“无忧术”术前患者心理疏导项目、“玫瑰人生”造口人联谊会等特色服务项目;包头市中心医院依托宁养院为晚期癌症患者开展临终关怀;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乌海市妇幼保健院、内蒙古清水河县医院4家医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建志愿队,开展了种类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作为主委单位,2017年成立了医务社工部,现有5名专业社工,10名工作人员,部门自成立以来,开展了许多特色工作,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大病救助、义工服务、资源链接等对案主进行服务;通过EAP(员工帮助计划)、暑期体验营等对医护人员进行服务;通过开展社区工作,在社区进行义诊服务社区居民;通过交流学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加强自身专业能力。我院医务社工部开展的一系列特色工作为全区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最后,陆主任依据内蒙古地区医务社工发展现状,提出了初步探索的工作内容及未来规划。根据“十四五”计划,实施发展目标从成立组织机构、编写操作手册、完成人才培养、推动政策落地、推广特色工作、申请科研项目到搭建救助平台的七步走。同时,内蒙古生命关怀协会初步计划将在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生命教育、安宁疗护3个方面做进一步探索和努力,未来将从“丰富协会成员、协助政府政策宣导、组织会员普及生命教育、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命关怀服务活动、为会员单位提供生命关怀相关的培训服务”这6个工作要点作进一步努力,为创立和发展我区民族特色生命关怀事业作出贡献。
主题讲座结束后,聆听讲座的师生们收获颇多,但是对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也存在一些疑虑,针对老师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教学内容、用人单位需求、专业实习、社工督导、部门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陆主任耐心细致的进行了解答,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此次讲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自信,更是增加了师生对医务社工发展前景的信心
医务社工的发展是满足群众多元化卫生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生根的具体举措,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医务社会工作的先行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必将融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砥砺前行,与高校紧密联系,协同育人,进一步推动医务社工及义工服务本土化发展。